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萃士歌

清代钱澄之

中兴圣人重文墨,取士耻循旧资格。上书召对无奇才,储贤有馆空自开。

庭试诸生本故事,亲拔明经称萃士。木天教习随庶常,梧垣径授宠莫当。

传闻馆课兼风雅,可怜萃士无知者!羽书已报东吴失,萃士初学调音律。

为语萃士学勿迟,关外需君退虏诗!

钱澄之

  钱澄之(1612~1693),初名秉镫,字饮光,一字幼光,晚号田间老人、西顽道人。汉族,安徽省桐城县(今枞阳县)人。明末爱国志士、文学家。作为皖江文化的重要诗人,与同期的顾炎武、吴嘉纪并称江南三大遗民诗人,诗歌创作上取得了杰出成就。 著有《田间集》、《田间诗集》、《田间文集》、《藏山阁集》等。钱澄之学识渊博,文笔雄健,质朴宏肆,不事雕琢。他勇弃俗学,专治古文,文章精洁、典雅,对后来“桐城派”的形成有一定影响。钱澄之对数学、地理、训诂、义理亦有研究。

► 492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拟古 其三

清代归懋仪

论古耿中怀,商周非黄虞。独有吾性存,犹能混沌初。

时运有升降,大道无盈虚。守己保其真,勿为文质拘。

斤斤同异间,祇成章句儒。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横吹曲

南北朝江总

箫声凤台曲。
洞吹龙钟管。
镗{釒答}渔阳掺。
怨抑胡笳断。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孟东野序

唐代韩愈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鸣。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伊尹鸣殷,周公鸣周。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臧孙辰、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秦之兴,李斯鸣之。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于天者以解之。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含笑花

金朝施宜生

百步清香透玉肌,满堂和气自心和。
褰帷跛客相迎处,射雉春风得意时。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宋太祖未遇时与陈希夷对弈图

明代王缜

蓬蓬万物等毫毛,枉费纵横百战劳。看透人间无敌手,陶唐一着总输高。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重游龙济寺悼无为能上人

明代李昌祺

北涉南游二十霜,幻身重到赞公房。苔侵素壁松枝偃,独自焚香拜影堂。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沁园春 其三 题友人照

清代吴绮

夫子为谁,曰郑当时,抑郑康成。向梅花阁上,诗同水部,菊英篱畔,酒似渊明。

三径长开,百城独拥,笑倚南轩七尺屏。天然处,有点苍翠色,月白霞青。

葛陂偶尔闲行。问醉踞平泉复几曾。爱狮蹲虎伏,群峰耸秀,龙衔螭绕,九节能轻。

天与宫商,地资丘壑,耐久交情画未能。吾还羡,羡欧公白傅,曾主斯盟。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飘零

宋代郑思肖

飘零书剑十年吴,又见西风脱尽梧。万顷秋生杯后兴,数茎雪上镜中须。

晴天空阔浮云尽,破屋荒凉俗梦无。惟有固穷心不改,左经右史足清娱。

钱澄之

  钱澄之(1612~1693),初名秉镫,字饮光,一字幼光,晚号田间老人、西顽道人。汉族,安徽省桐城县(今枞阳县)人。明末爱国志士、文学家。作为皖江文化的重要诗人,与同期的顾炎武、吴嘉纪并称江南三大遗民诗人,诗歌创作上取得了杰出成就。 著有《田间集》、《田间诗集》、《田间文集》、《藏山阁集》等。钱澄之学识渊博,文笔雄健,质朴宏肆,不事雕琢。他勇弃俗学,专治古文,文章精洁、典雅,对后来“桐城派”的形成有一定影响。钱澄之对数学、地理、训诂、义理亦有研究。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